1.1简介
“光电材料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3月启动建设,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学、光学工程为支撑学科,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硕士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交叉和支撑研究机构有“低维材料物理及应用研究中心”、“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功能分子固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同华东光电研究所、东旭光电、中国科学院安光所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验室定位是解决光电材料领域关键科技问题,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我省光电产业发展。目前实验室使用面积约1160平方米,超净实验室840平方米,已建成9个研究室(新型太阳电池材料研究室、超构信息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室、稀土发光材料研究室、储能材料研究室、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研究室、激光调控与通信研究室、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室、照明与显示技术研究室、激光光谱技术与应用研究室)。
1.2学术委员会
主 任:刘文清 院 士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副主任:崔一平 教 授 东南大学
吴华夏 研究员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室
委 员:韩正甫 教 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姚保利 研究员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
张 宏 教 授 阿姆斯特丹大学
张为俊 研究员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崔执凤 教 授 安徽师范大学
郑贤锋 教 授 安徽师范大学
朱向冰 教 授 安徽师范大学
1.3研究团队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1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1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室1人。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45岁以下教师共21人。4人入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人入选高校拔尖人才,2人入选省青年皖江学者。研究人员中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9人。
1.4仪器设备
实验室现有一起设备总值约4800万元,2017-2019年新增仪器设备总值约2000万元。
1.5研究领域
方向一:光电功能材料设计与应用
本方向开展了稀土掺杂离子局域结构与材料发光性能之间的构能关系、研究基于新型材料构建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包括P3HT作为BHJ的电子给体材料,C60衍生物ICBA和PCBM作为受体材料的新型材料体系的微结构与光伏特性;研究非晶硅/单晶硅异质结纳米线太阳能电池载流子产生与复合过程;围绕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学特性开展工作,研究金属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与光学调控规律。围绕微纳结构中的表面等离激元(SP)特性,通过设计特定微纳结构控制SP的激发和传输,利用有限时域方法计算结构的电磁特性,并结合微细加工工艺完成功能器件制备。用时域耦合模理论(tCMT)来构建模式耦合的统一相图,指导不同功能器件的设计,并从实验上给予证实,探究相图中特殊点的物理意义,通过跨特殊点的实验和模拟寻找模式耦合的新现象和新功能。
方向二:激光光谱技术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深入开展了微量成分的激光光谱定量分析技术、大气污染形成的光物理过程研究和光电材料中载流子的输运动力学研究,包括发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方法在土壤、大气、水中的重要微量污染物的定量技术,大气污染形成过程中一些关键分子和自由基中间体的光解离和光电离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光电材料的激发态超快动力学过程研究。
方向三:光传输和传感技术
一年来,深入开展光场调控、激光通信、光纤传感技术、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包括各种特殊光场的产生、位相调控及其在微粒捕获中的应用,相位调制、强度调制、频率调制、偏振态调制等光通讯和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应用,金属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与光学调控规律研究。
方向四: 照明与显示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与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光电技术领域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照明与显示领域技术问题,主要研究人员还尝试将量子光学技术应用到电网通讯中,解决电网上保护信号的传输问题,甚至研究包括图像、视觉、人工智能、雷达、电池等一些相关的技术问题。